2012/2/8 18:00
懂行之人告诉我,这肉松乃是取其猪肉腿之精华,去皮拆骨修尽油膜,再经过煮烧,加酱油,白糖红糖调味,烘干炒松成肉坯,最后要将这成型的肉坯炒成粉末状,倒入融化的猪油,待其结成细小的颗粒圆球状即成福建油酥肉松。历史中清朝咸丰年间也是一次厨房的意外事故才让大厨发明了这道肉松,日后竟成为进贡皇帝的珍馐。肉松的另一声名显赫的流派是江苏太仓一地,肉松品质还分一,二,三等级,成品成丝絮状,也是入口即化,鲜美无比。
婆婆说像她出生在四十年代的福建女子,几乎人人都会做肉松鱼松,一是资源丰富,二是做成肉松也有利于保存,与之搭配的食谱也是千变万化。难怪鱼松肉松在台湾,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都很常见,据说缅甸还有虾肉做的虾松,越南人更是发明了除猪肉,牛肉,鸡肉,鱼肉之外的青蛙肉松。喜欢肉松之人,恐怕也是一日不食,便望眼欲穿吧。
前段时间与食素友人在上海功德林小聚,尝过一道闻名遐迩的名菜素肉松,论色泽金黄灿灿,与真肉松毫无差异;论香味也是丝丝香脆,回味无穷,到现在还不能猜出此物为何物所做。查阅资料,原来,这还是一道颇有来历的菜。相传清朝使人黄九烟因喜食又脆又香的锅底饭粢,将它切成细丝入油微炸,拌上调料招待好友,众人品尝后赞不绝口。
民国初年,此菜传入杭州尼姑庵,因饭粢火候控制很难收发如心,便被改用为杭州特产豆腐皮制作素肉松。豆腐皮糯,滑,薄,脆,这一改进不但简化了制作程序,而且成品质量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后来,素肉松传入百年历史老字号的素食鼻祖功德林,厨师们沿用豆腐皮,加入芝麻,紫菜等原料,口味更鲜美,口感更逼真。
比起步骤繁复更考验大厨实力与经验的肉松做法,这“素”肉松还真能以假乱真,低碳健康啊。速速讨来一方子,与豆也有关,只不过是最为大众所怜惜的剩豆渣,简单几个步骤,我这个小儿科的小厨娘竟也能完成一道以假乱真,形似神似味俱佳的素肉松!含在口里,也真能体会绵软,絮状,入口即化的绝妙口感,喜欢辣味的可将豆渣拌入些许辣椒粉,爱咖喱的可以洒上一些咖喱粉添一点干贝素;喜食鲜甜味的就只加红糖上等生抽即可,万千滋味都在手中那小小一勺的变化之中,最高境界的美食DIY恣意创新,取悦生活之路,非之莫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