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15:36
很多人都会在秋天防秋燥,通过一些饮食和药物的帮助,改善在秋天出现的口唇干燥、咽干咽痒、皮肤干裂、便秘等症状。上网搜索也可以看到很多防秋燥的食疗方,例如蜂蜜冰糖梨水、萝卜银耳羹等等,总而言之,根本大法就是养阴润肺,来润燥。
那么,这些防秋燥的做法真的对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说说什么是“秋燥”。关于秋燥的系统论述,实际上是在明末清初才出现的,是医家喻嘉言在他著名的《秋燥论》中提出来的。在这本书中,他详细论述了“秋伤于燥,燥胜则干”的理论,并且创立了著名的清燥救肺汤。那么,明清以前呢?那时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实际上,读过一些中医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并不是“秋伤于燥”,而是“秋伤于湿”!也即是说,以前人们认为秋天最值得警惕的致病邪气不是“燥邪”,而是“湿邪”!
于是,这个问题就成为中医各家争论的争议问题之一,双方都有很多支持者。这是因为,无论是从历史考据,还是从临床表现来看,秋燥的患者有,秋湿的患者一样有;治疗秋燥能够治病,治疗秋湿一样能够治病。为了这个问题,大家争论了很多年。直到最近,还有学者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来论述“秋伤于湿”的正确性,例如有学者于2014年提出“云南秋湿”的概念等。也就是说,并不一定所有的秋季疾病,哪怕表现为口干咳嗽,都是由于秋燥所致,还有可能是由于秋湿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