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5:57
专家、律师、媒体轮番质疑,组织者再三“声明”“回应”,关于“铁强化酱油”的争论已持续一月有余,至今余波未了。
随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疾控中心)加大在全国推广铁强化酱油(下称铁酱油)的覆盖面和力度,舆论对铁酱油安全性和推广模式合法性的质疑也纷至沓来。而在有关机构未能提供铁酱油安全性充分可靠的依据之际,财新记者调查发现,铁酱油专用铁强化剂“依地 铁”的生产企业——北京维他公司,与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下称食品所)以及该所多位研究人员关系密切:在至少三家带有“北京”和“维他”字样的公司的法人代表或股东名单中,均出现食品所现任或退休研究人员的身影。
而且,业务范围均涉及营养素、添加剂的生产,是这些“维他”系公司的共同点。而事实上,疾控中心食品所的性质,原本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的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这些情况愈发增加了外界对疾控中心推广铁酱油的质疑。
铁酱油是否绝对安全?
2010年10月21日,疾控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在北京宣布启动“铁强化酱油”项目二期,将“用三年的时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全国推广”。
此前,“铁强化酱油”在中国推广已有六年。自2004年起,铁酱油一期在贵州、江苏、河北、广东、吉林、北京、广西、山东、浙江等省、市、自治区试点。食物强化办公室称,“约有6000多万人群长期食用铁强化酱油”。但多个地方的相关报道称,“购买市民寥寥”。
项目二期启动会上,食物强化办公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陈君石介绍,中国居民缺铁性贫血率为20%,2岁以内幼儿、60岁以上老人及某些特定地区居民的贫血率更高,“在不改变烹饪方法和菜肴味道的前提下,改变这种现状最安全、经济和有效的方法就是推广使用铁酱油”。
质疑的声音随即出现。在次日的《新京报》上,解放军301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员鲍善芬针对“铁强化酱油”中使用的铁强化剂“NaFeEDTA”表示了忧虑。她认为,EDTA是一种很强的络合剂,可以在体内络合二价金属离子,如钙、锌、铜等,因此会干扰这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她还担心,这种没有严密监管的做法,很可能因铁元素摄入过多而导致慢性中毒,对儿童而言风险尤高。
食物强化办公室迅速回应。10月23日,该办公室发布《关于铁强化酱油安全性郑重声明》,称“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证明,在酱油中添加的少量(175-210 毫克/100毫升)NaFeEDTA不但不会降低人体内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而且对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还有促进作用;同时,人体对于铁的吸收有很强的调节作用,多余的铁可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每人每天通过铁酱油摄入的3-4毫克铁,不会对不缺铁和不贫血的人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
“声明”还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早在1992年就对NaFeEDTA的安全性进行了全面评估,结论是:NaFeEDTA是适合在食物强化中应用的一种铁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与营养科主任、研究员霍军生也在多个场合表示,对铁酱油的安全性问题,“完全不必要担心”。
11月14日,在由专家、媒体、律师自发组织的会议上,鲍善芬再度回应上述声明。鲍善芬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JECFA从来没有说过,也不敢说已对NaFeEDTA的安全性作了‘全面评估’。相反,委员会根据新的可靠的研究报告,在不断对安全性作出新的评估。”
“委员会指出:以NaFeEDTA的形式补铁,应该限制在缺铁性贫血流行地区的人群,而且要在严格的监管下进行,并不推荐个体的普遍应用。”鲍善芬说。
对于“长期使用铁强化酱油是否会造成铁过量摄入”,鲍善芬认为,使用补铁酱油后,每天每公斤体重总铁摄入量高达1~1.54mg,大大超出了人体每天对铁 0.8毫克/公斤的最大耐受量。而每天每公斤体重EDTA摄入量高达2.03~1.43,也超出了EDTA每天可接受摄入量1.9mg的限定。
鲍善芬尤其强调,评估铁强化酱油是否安全,不仅要评估人体摄入铁的量,还要评估人体摄入EDTA的量。
196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的鲍善芬对财新记者称,她至今记得化学课上老师对EDTA毒性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