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6:05
人造的鸡蛋,塑料造的银鱼,糖水变的蜂蜜,猪肉变的牛肉……在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当下,人们对有毒食品的报道已见怪不怪。6月17日零点,发布资料库及调查报告的官方网站“掷出窗外”正式上线,《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2004-2011)》出炉,还提供地区、食品名、关键词等查询。
人造的鸡蛋,塑料造的银鱼,糖水变的蜂蜜,猪肉变的牛肉……在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当下,人们对有毒食品的报道已见怪不怪。然而,复旦大学硕士三年级研究生吴恒却看不下去了,他用一个月时间,和34名志同道合者一起,做了一个《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6月17日,相关报告发布并在网站上线的当天,吴恒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
一个月完成的报告
2011年5月11日,吴恒在人人网和博客上发布了一篇日志,召集志同道合的人来共同建立一个中国食品安全数据库。他在日志中说:“我不是一个喜欢麻烦别人的人,特别是这种没有物质回报、付出了不一定得到别人理解的事情。但这一次,要我一个人来做完,的确有点难。”
让吴恒没有想到的是,1天之内,他就征集到了33位志愿者,大多来自他的近2000名人人网好友,包括22位“80后”,3位“90后”,甚至还有一名高三的学生。
5月13日,团队正式开始运作。17天内,共查阅相关报道17268篇,约1000万字,从中筛选出有明确来源、有受害者的2107篇报道,制作了2849条记录,并为每篇报道提取了包括事发地、涉及食品的种类、对人体有害的原因等在内的关键词。
5月27日,他们开始进行数据成果的标准化处理,参考了《食品安全法》,加之团队中有学食品专业的同学,最终将有害食品分为“造假、过期、添加剂、混有异物、包装材料有问题、无证经营、产品不合格、检疫不合格、卫生不达标、其他”10种。
6月17日零点,发布资料库及调查报告的官方网站“掷出窗外”正式上线,《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2004-2011)》出炉,还提供地区、食品名、关键词等查询。
这个项目的人力成本为零,所有搜集数据和建设网站的工作都是志愿者义务完成的,所有的开销来自购买域名和空间的200余元。
吴恒的本科专业是空间信息科学,硕士专业则是历史地理学,他笑称,自己是“有人文关怀的工科生”,也是“有工科背景的文科生”。虽然两门专业都是“打酱油”路过,但这个报告的完成就得益于他受到的两方面训练。作为历史学科的学生,他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提取和整理相当在行;利用空间信息科学,他用自己熟悉的MapInfo软件制作出了各个年份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以及时间、来源分布图,用Excel数据透视表制作了总曝光率、各地曝光率的图表统计。
项目结束后,吴恒总结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几个特点:涉及面特别广、违法手段特别狡猾、危害特别巨大、查处特别困难。 在“掷出窗外”网站上,吴恒又专门添加了一项“我要补充”,以期待更多的网友在读到曝光食品安全危机的新闻时,将标题与链接添加进资料库,使资料库不断壮大和完善。他说,这项工作还未结束。
让不明真相的群众认识有毒食品
今年4月,吴恒看到多地曝出用牛肉膏制作假牛肉的报道,这成为他做这个项目的动力所在。研二快结束时,他在寝室忙着写论文,习惯了点外卖,最爱吃的是学校后门小餐馆的铁板牛肉盖浇饭。他觉得性价比很高,一大盘牛肉才不到10元。当时,一个室友常和他一起点外卖,但从不点牛肉,说牛肉是假的。但吴恒不相信有假牛肉存在,他觉得口感和味道都不差。此前,他从来没有想到有毒食品距离自己这么近,牛肉膏的报道,使他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受害者。
吴恒由此开始关注食品安全事件。通过网络搜索,他找到一个叫做“安全快报”的资料库,该资料库收集了1万多条与食品相关的新闻报道,其中约6000条与有毒食品相关。在看了这些报道后,他才发现,食品安全事件爆发的地点和频率是惊人的。当天中午,他纠结了很久,恶心得没有去吃午饭。
吴恒自认是重度网络依赖者,每天上网超过8小时,关心时事,但这方面的大部分新闻他都没有读过,其他人就更不会知道了。于是,他开始想做一个关于中国近10年来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让“不明真相的群众”重新认识自己身处的环境,并提醒大家,有毒食品一点都不遥远。“知道真相但不告诉不明真相的人,这种不作为,在我看来是不可接受的。”
在召集日志中,吴恒引用了一段话,来自约翰·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吴恒说,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