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6:0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宏观经济历经8次猪价波动,其中4次50%以上的大涨价。12.3亿多消费人口、5000多万吨年消费量的大市场,为什么培育不出一个稳定健康的生猪产业
7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月份统计数据显示,6月我国CPI同比涨6.4%,创36个月新高,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7.1%,对CPI涨幅贡献21.4%。三天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减缓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防止大起大落。
这是两周以来温家宝总理第三次过问猪肉价格问题。“猪周期”牵动中南海,“一头猪”拱伤了宏观经济。此前7月3日和9日温总理还先后赴辽宁和陕西密集调研。去年肉价暴跌人们还记忆犹新,时隔一年猪价却已创历史新高。肉价缘何大起大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遭遇猪搅局?为此,《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就“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进行了深入调查。
生产、消费皆“受伤”
“太不可思议,就连五花肉也涨到14块一斤,去年才7块多。”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个体户龚师傅说,“20年来从没这么贵过,猪肉价格就像过山车一样。”猪肉价格“过山车”,这在学术领域里被称作“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简称“猪周期”。即业内普遍认为的猪肉产业发展规律:猪肉价格大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量剧增肉价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
农业部生猪波动规律性研究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显示,从改革开放到2007年,我国生猪生产呈现波动中增长的态势。先后在1985年、1988年、1994年、1997年、2004年、2007年经历了6次明显的价格波动,主要标志是年环比增长超过10%。其中,1988年、1994年和2007年为3次大波动,价格的年环比增长超过50%。
研究还显示,从生产和价格波动的历史情况看,二者波动的平均周期为6年左右,上升期和下降期平均分别为3.5年和2.5年左右。由于当时劳动力过剩,规模化程度加深,猪周期一度呈振幅减小的趋势。
然而2007年后,猪肉价格又先后经历了2次波动,猪周期表现为时间明显缩短,约3年一个周期,而且振幅加剧。尤其是2011年春节后这次,猪肉价格持续上扬,形成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第4次大波动。加之去年同期由于价格处于低谷以及受疫情影响,使得今年猪肉价格同比涨幅更是达到70%。
“猪贵伤民,猪贱伤农。”家住南昌市青山湖区上海路住宅北社区的低保户邹常义是一名下岗工人,明显感受到压力,“为了让正在上学的两个侄子、侄女能跟上营养,一个星期买一次肉,即使买肉也不敢买精肉和排骨,只敢买五花肉或者剁刀肉。”
与此同时,相距10公里的江西省新建县鸡公山养殖小区养殖户邹兴洪则告诉本刊记者,“别看现在价高,就以为我们赚了很多,充其量是和去年的亏损中和了。”他说,去年9月份,他的养猪厂受疫情影响,母猪损失超过30%,30~60斤的猪仔也有将近50%死亡率。
一般来说,养猪产业链由多个环节组成,包括种猪养殖、生猪屠宰、猪肉深加工、饲料加工、养猪科研以及猪肉销售。对于小规模养殖户来说,由于处于产业链的下游、风险承受能力弱,“猪周期”对他们伤害最大。“这么多年他们亏多赚少,今年价涨实际上是在弥补前几年的亏损。”新建县农业局委员徐樟海向本刊记者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