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6:13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回顾2011年,食品安全问题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从“瘦肉精”到“塑化剂”,从“致癌净水器”到“黑心地沟油”……食品安全事件刺痛着我们脆弱的神经。
一、瘦肉精事件
曝光时间:2011年3月15日
罪魁祸首:瘦肉精
据“3·15”特别行动报道,在河南孟州市、沁阳市、温县和获嘉县,用“瘦肉精”喂出来的所谓瘦肉型“健美猪”,钻过当地养殖环节的监管漏洞,进入贩运环节。不但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销售,并且流入了知名肉制品企业。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将其添加到饲料中,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但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长期食用甚至可能诱发恶性肿瘤。
二、鲜榨饮料“滥添加”事件
曝光时间:2011年4月上旬
罪魁祸首:各种添加剂饮料
2011年4月开始,各地卫生、农业、工商、质监、食药监、水产等几大部门陆续联合出击,对餐饮场所自制饮料等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进行大检查、大排查。全国“围剿”鲜榨饮料行动正式打响。
一直以来,一些餐饮场所既没有自制饮料的相关资质,也无生产许可证,长期处于违法经营状态。而他们为消费者提供的豆浆、果汁、花生浆、核桃浆等各种看似诱人的鲜榨饮料,实为兑入了十余种添加剂而炮制的“杂交产品”,长期饮用会严重危害健康。
目前,全国各地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对餐饮服务单位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开展不定期和随机性抽检。一旦发现餐饮企业有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行为,一律依法严厉查处。
三、上海“染色馒头”事件
曝光时间:2011年4月中旬
罪魁祸首:柠檬黄、防腐剂、甜蜜素
在馒头中加入色素、防腐剂,回炉过期馒头,更改生产日期,制成“染色馒头”后销售到多家超市。经检测,馒头中检出“柠檬黄”和甜蜜素含量超标。柠檬黄是化学物质,具有毒性和致泻性,摄入后会增加肝脏负担,如果长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可能引起过敏、腹泻等症状。还会引发儿童多动症,阻碍儿童智力发育。甜蜜素是食品生产中常用的添加剂,其甜度是蔗糖的30至40倍,经常食用甜蜜素含量超标的食品,会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诱发肥胖、肝脏病变等。4月13日,上海市质监局依法吊销了上海某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公司法人代表等5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部门刑事拘留。
四、净水器“砷超标”致癌事件
曝光时间:2011年5月30日
罪魁祸首:无机砷、菌落总数
5月30日,卫生部门发布公告称,8家企业共11个型号的进口净水器产品在卫生安全抽样检查中存在砷超标、菌落总数超标以及有机物去除率不合格等问题。其中不乏国外知名品牌。卫生部门检测技术人员指出,导致净水器“砷超标”的问题主要出在滤头和滤芯的材质上。
无机砷是致癌物质,过量摄入会引发皮肤、心血管、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癌变,人们熟知的砒霜,即是砷化合物的一种。目前,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07)规定砷含量不得高于0.01mg/L,与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等的饮用水标准一致。
与国外“洋品牌”相比,国内净水器行业不容乐观。目前,国内净水器生产企业有2000多家都是无专业设计、未取得卫生许可批件的小作坊。由于行业标准体系,对活性碳的质量、功能和安全性也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不合格滤芯在行业中更屡见不鲜,导致“致癌”净水器流入市场,为消费者的饮水安全埋下重大隐患。
五、“地沟油”事件
曝光时间:2011年9月中旬
罪魁祸首:地沟油
9月中旬,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破获一团伙生产销售食用地沟油案件,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这些“地沟油”黑窝点加工工艺、提炼设备经过多年“升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其识别也愈发困难,标志着地沟油地下产业已从小作坊走向了工业化、精炼化。加工后的地沟油通过“地下渠道”不断流向食品加工企业、粮油批发市场,甚至以小包装形式进入超市。“地沟油”是一种餐厨废弃垃圾料排放的衍生物,经过滤提纯后的酸价等有可能通过检测,就像过去的三聚氰胺一样,此前只检测蛋白质含量,而不检测是否添加有非法物质。所有检测标准都是对照正常食品制定的,按照标准化的指标去检测,不能区分出“地沟油”。“地沟油”因为使用过,一般里面都含有食盐,会产生钠离子,同时会有铝、铁等金属离子,流向餐桌二次利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