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6:04
生产出来很容易,但卖出去就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了。莫春良说,有一次他安排一支销售队伍拉着1吨牛奶出去免费送人,结果早上怎么拉出去的晚上又怎么拉回来:“送都没人要。”
在这样的情况下,莫春良被“逼”出了个好办法:送奶到户。“当时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这么干,但我们为了拓展市场,唯有一试。不但如此,为了让用户放心,我们还邀请大家到我们在寻甸的基地参观。”他说,这个办法很快奏效,加上通过商超供应及终端店的推销,“七彩云牛”这个牌子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到了2007年,莫春良已经将基地扩大到了7个,产量也从最初的每天10吨增加到了40吨左右。
商标之争造就“七彩云”
2007年是否顺利完全不能决定后面的发展是否也同样顺利,因为但凡乳业行业,都摆脱不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洗礼。莫春良也一样,尽管他从建厂之初就坚持以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方式保证奶源100%无散奶,但消费者的恐慌却是他如何坚持也难以消除的。
“自从事件发生后,我们的销量很快就掉了一半。”莫春良说,那时候为了消除消费者的担忧,他们曾多次组织用户到其基地参观:“但信心被毁就很难再建,很多原本习惯喝牛奶的人都改喝豆浆了。”
然而,市场大环境的骤变还不算最糟糕的,紧接着而来的“商标之争”才是让莫春良感到元气大伤的一击。“那个时候我们的牛奶品牌叫‘七彩云牛’,没想到红河出了个牌子叫‘红河云牛’。”莫春良说,面对两个“云牛”,消费者也糊涂了,常常出现“红河云牛”的消费投诉电话打到了自己公司。
无奈,莫春良只好多次与商标总局进行交涉,同时也与“红河云牛”坐下来商谈。但结果是,唯有一方放弃这个商标,否则将是一场“云牛”品牌的争夺官司。莫春良与整个团队商量后最终选择了主动让步,但这个让步最后评估下来,损失超过了2000万。
重新面市的“七彩云牛”最终变成了“七彩云”,尽管过程艰难,但最终摆脱了“云牛”阴影的“七彩云”却获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经历了大风大浪,莫春良坦言整个团队乃至他自己都变得更加成熟。而这次通过乳制品行业的重新审核,除进一步提供了市场空间外更考验的将是其对奶源、生产、质检、物流各个方面的把控与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