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6:08
行业声音:
期盼行业标准出台
如此混乱的场面,到底燕窝是不是有国标或者行业标准呢?香港尚盏轩方面负责人吴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暂时没有关于燕窝的国标或行业标准。燕窝以往是达官贵人才会食用的珍贵滋补品,但现在已经普及为大部分消费者都能接受的滋补品,所以业界也非常支持市场规范化。同时,也非常期待国家制订标准。
中华燕窝行业公会秘书长官茂智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称,目前有些媒体对燕窝食疗文化给予否定报道,这是不客观的。《本草纲目》、《金匮要略》等诸多古籍名著对燕窝“补气润肺”等的食疗文化有明确论著。尚盏轩吴先生亦说,在中国的食疗历史上,女士们吃燕窝养颜及保持健康活力的效果,有口皆碑。据《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记载:“燕窝甘淡平,大养肺阴,化痰止咳,补而能清,为调理虚劳之圣药,一切病之由于肺虚,而不能肃清下行者,用此皆可治之。”而《本草求真》(清代·黄宫绣)记载,“燕窝入肺生气,入肾滋水,入胃补脾,补而不燥,润而不滞。”
为了燕窝行业规范长期缺失而颇为头疼的并不只有吴先生一人,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不对印尼等处于法律监管缺失的东南亚加工“作坊”进行有力监管,众多在传统燕窝产业链环境下进行经营的中国燕窝商家就无法摆脱受害者的身份,从而也导致了问题一出,供货方、批发商就互踢皮球的恶性循环。
不过,业内人士也提到,“血燕风波”并不仅仅是燕窝行业的危机,更是促进中国燕窝行业健康发展和传统燕窝产业链变革升级的契机。他们呼吁同行联合起来,拒绝裸装燕窝、走私燕窝、化学燕窝、掺假燕窝,共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链接:
“问题燕窝”特征
通体血红或暗红,多为假血燕;通体均匀雪白色,多为漂白燕窝;燕盏密实,光照下有反光,多为被刷浆过胶的燕窝;燕盏湿软不易碎,多为过度掺水燕窝;量大价低且燕碎,多为漂白劣质燕窝。
文/记者曾繁莹
实习生孙凌宇
图/记者王维宣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燕窝消费市场,但却非燕窝原产地。这一客观事实令燕窝从出产到引进等诸多环节中我国都无法监管。据报道,走私、掺杂、兑水、假冒、化学加工、熏色血燕、加胶,各种假冒手段在燕窝制作中层出不穷;白木耳、银耳、猪皮等假冒材料混迹市场时有所闻。令到燕窝食客忐忑不安,市场也沉寂了一些。
其实,燕窝是传统的滋补品,其美容健身之功效不容否定,而且,市场上也不乏诚意经营的品牌商,只要找出问题的所在,市场多加监管,吃燕窝,一点也不用担心。
现象探因:
燕窝输出国监管缺失
“市场混乱、标识不清、货源来历不明”,是燕窝行业内的三座大山。造成这局面的原因,自然也是多种多样。禽流感事件过后,东南亚一度被全面禁止出口燕窝,直至2008年6月份,我国才仅对马来西亚的燕窝解禁。
据记者采访内地和香港市场获知,现时市场上的燕窝大多数来自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以前二者居多。产于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燕窝年产量已达数百吨。中国内地已经成为第一大燕窝消费地,年销售额高达数百亿。但与蓬勃发展的燕窝市场相比,国内外相关检测技术滞后于市场消费。据业内人士徐先生介绍,绝大多数燕窝的粗加工环节在产出国完成,但是产出国却未对这方面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检测手段和评价方法标准都缺失。他甚至在马来西亚发现,几乎所有的燕窝粗加工点都是私人家庭作坊,非工厂形式。“关起门来加工,添加了什么,分量怎么控制,都不知道。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作为理应担负责任的输出国丝毫不认账,并认为一切监管应当皆由输入国承担。试问,加工不在中国,中国怎么监督呢?”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市售的燕窝产品良莠不齐,消费者难辨真伪,政府监管部门无从执法。
规范新招:
燕窝也可有“身份证”
买过燕窝的人都知道,市面上流通的货品绝大多数都为散装,购买时兴许还觉得方便,可一旦出了问题,就投诉无门啰。散装燕窝既无商标认可,也没有保质日期等相关信息,实在是叫人放心不下。
但是,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原来也有燕窝产品有“身份证”。与其他企业的燕窝产品不同,记者近日在南海黄岐某保健食品厂看到其生产的干燕窝,无论是燕盏,还是燕碎或燕条,都是采用密封压缩独立包装和分量包装。记者在其展览台前观察到,6克装的燕盏被包装在一个透明塑胶盒子中,正面包装上印有如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的身份识别码一样的二维码“身份证”这是所谓的“真知码”,消费者只需发送短信“真知码”到“12114”,即可免费下载真知码软件。打开真知码界面,将手机对着“身份证”,手机画面上即显示关于这盏燕窝的“个人档案资料”。比如说QS证书认证号、中国进口时间、卫生许可证编号、《中国入境动植物检疫合格证明》文号等信息,消费者通过“真知码”可辨真伪。
(广州日报 曾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