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6:11
观察
国标制定也该
实现“标准化”
标准的是与非,对于公众来说,从来都是一头雾水,数据的高与低、解释得科学与否,都超出了自身认知的范围。此番,专家的发难涉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孰是孰非,亦很难判定。食品安全的标准,表面看来只是一组数据。不过这组数据,对专家而言代表了科学的尺度,拷问的是权威;对企业来说则是生产所遵循的最低底线,拷问的是利益;对普通大众来说是一条健康的保障线,拷问的是期盼;而对政府而言是公共管理的武器,拷问的是责任。
所以,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过程,实际上是多方面利益取舍的过程,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制定的标准原则与程序,防止异化成为利益博弈的筹码。对此,政府部门该做的仅仅只是搭建一个听证平台,固守公共管理的立场,并督促企业遵循社会责任,体现道德良知,允许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但必须通过既定的程序统一意见,形成标准制定后一个声音的局面。
乳品新国标争议中所披露的信息隐约表明,一方面企业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干扰过多,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对专家论证的干涉不同程度地存在,征求意见不够全面,发扬民主不够充分,使得标准的制定沦为了类似于政府公共事务一类的行政决策,从而让制定的标准缺少了必要权威性与公信力。这些表明,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缺少可靠而科学的制度与程序设计,行政主导的权力过于集中,制定缺少应有透明度,以及可供监督的倒逼机制。由此,继乳品国标之后,速冻米面新国标为人所质疑就不难解释了。可见,制定食品安全国标也该实现“标准化”了,否则,可能会有更多的食品安全国标重蹈乳品国标的覆辙。
-三言两语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岂能迷雾重重?
——李方向
●这个国标是否全球最差?是否有暗箱操作?反正我们是迷糊了,只盼望着多些清晰明白的权威结论,好解答我们心中的疑问。
——陈思亦
●乳业标准能否趋向公众利益,要看标准制定过程的博弈程度,如果博弈过程缺少了公众话语权,缺少了透明监督,缺少了各方制衡,“新国标”势必被某些利益集团所裹挟,削足适履也就在所难免。至于谁人幕后操刀,唯有真相方能说明一切。
——李继彦
●面对质疑,一些专家居然拿“国情”来搪塞公众,难道国人的健康标准就得用“低配置”吗?但是,我们平日见到的那些“内外有别”的国标还真不在少数。
——易晓敏
●蒙牛、伊利、光明是乳业老大,他们意见建议不可忽视,但是作为生产者,自己制定相关的标准,能定得“准”吗?
——刘一言
●不少国人喜欢购买国外品牌奶粉,其中的原因有不少,而最直观的就是,国外的标准相对来说,更清晰,关键性指标更高,如果制定的标准反而比原来低了,怎么听着都不是件好事。
——钟学城
●俗话说,谣言止于公开。所以,专家们呼吁公开制订乳品新国标的会议纪要,完全合情合理。如果组织方愿意公开“内幕”,展示终审稿某些结论被推翻的理由,质疑的声音一定没这么大。
——和法堡
●如果不是参与乳品标准制订的专家带头喊冤,消费者估计是打破脑袋都不会想到所谓的乳品国标是由奶企大佬自说自话。
——李靖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