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6:13
姗姗来迟
相比中粮、益海嘉里等行业大鳄,在中国粮油终端市场,中储粮的名字并不响亮,迟来的先行者,大致勾勒出了中储粮在这一领域的尴尬。
自2000年成立至今,“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含中央储备油)的经营管理,对中央储备粮的总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总责,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就一直是中储粮最重要的任务。
在这之后,将产业链延伸进农产品加工和消费终端,是中储粮自“出生”以来不变的愿景。这甚至可以追溯到10年之前。“中储粮在10年之前就已经提出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构想,这在当时是很领先的,只是运作得并不是很好。”赵占波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
在粮油领域,将从原料到最终产品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打通的发展模式被广泛采用。无论是中粮的全产业链模式,还是益海嘉里实现压榨、精炼、小包装油、特种油脂和油脂化工等整个食用油脂供应链的整合,都被认为是粮油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方法。
在粮油系统,最早提出从“田间到餐桌”,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的中储粮,显然在品牌建设和市场化运作方面被中粮甩开了不止一个街区。
“消费者对其了解得少,是与中储粮的特殊定位分不开的。”赵占波认为,“中储粮从‘田间到餐桌’已经提了多年,其实也就是全产业链模式,从这一点上来说是早于中粮的。”
事实上,在国家层面,对于中储粮的定位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国务院对中储粮的总体要求是“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而这,也被认为是中储粮在面向最终消费者道路上被同为央企的中粮集团越落越远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中储粮在食用油领域一直占据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只是这种实力并不为消费者所知。早在2010年就已经具有了54万吨豆油精炼产能和33万吨棕榈油分提能力。
此次直接进入最终的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布局为中储粮打开最后的通道带来希望。
“最后一公里是中储粮的短板,这导致其在粮食收储、保管、物流等方面的优势出现浪费。”赵占波表示:“随着公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特别是向粮油加工环节这一面对终端产品市场的延伸,如何构建并打造中储粮品牌体系,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商机,成为总公司品牌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据接近中储粮人士表示,进入小包装市场直接面对消费者,早已是计划之中的事情。“至少在2009年就已经开始考虑,至今已经运作调研2-3年的时间,正式进入市场是时候了。”
中储粮的进入,显然对市场上的主流食用油企业敲响了警钟。
按照中储粮油脂公司的规划,5年之后产量将达到70万吨,占据小包装食用油10%市场份额,这将挤掉鲁花市场第三的位置。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食用油年产销量大概2700万吨,小包装食用油的销量约600-700万吨,主要以益海嘉里、中粮以及鲁花为主。其中益海嘉里旗下品牌约占50%-60%的市场份额,中粮和鲁花分别占据约15%和6%的份额。
“这三家占据了市场的主流,中储粮的进入势必将挑战这三者的销售。”前述中华粮网分析师认为,“虽然短时间内市场占有率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去年12月,随着中储粮镇江生产基地年灌装20万吨高品质食用油的生产建成投产,中储粮的重要一步终于迈出。而根据规划,未来两年内,天津、广东、河南等生产基地也将陆续建成投产,届时将形成年灌装70万吨的生产规模。
除小包装食用油外,剩余的2000万吨左右产能其实没有通过快销品市场直接被居民消费,而是被酒店、食堂、食品厂等企业消费,这才是食用油领域的大头。
目前,我国市场上在终端能够看得到有包装、有名称的食用油品牌仍有1700个之多,竞争仍非常激烈无序,被认为是行业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行业巨头的形成被认为是中储粮实现目标面对的最大阻力。
国内领先品牌在生产销售方面各具优势,金龙鱼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全国最大的分销网络和强大品牌优势,处于国内市场引领地位;福临门则在研发和品牌运作上效仿金龙鱼,并有效借助了央企集团的资源和优势,保证了自身的市场份额;鲁花则凭借其独创的压榨工艺、成功的品牌策略和专业化经营稳居中国市场前三强。
“现在已经形成的市场份额谁也不会轻易放弃,中储粮杀入需要另辟蹊径。”赵占波表示,“而营销则一直是其短板,中储粮在这方面明显不如中粮和益海嘉里。”对这一点,中储粮油脂公司总经理刘建军亦坦言,作为后来者市场门槛已经提高。
“中储粮之前生产的食用油是50公斤大包装,供给食品厂、学校食堂、饭店等行业而不是直接面向最终零售市场消费者的。”赵占波认为,“这只能算是面对大客户销售,而不是最终的消费者,而后者的选择其实才是食用油企业必须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