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6:13
激辩中储粮“跨界”
中储粮进军小包装食用油领域,目标直指10%的市场份额,在基本市场格局已经确立的食用油领域,掀起不小波澜。中储粮的介入将会给整个产业带来哪些冲击和变化?外资品牌占据主流的食用油市场,国内外品牌市场占有情况将发生哪些变化?岌岌可危的国产大豆是否会迎来转机?中储粮对整个行业带来的震动刚刚开始。
赵占波——北大光华博士后 副教授
李国祥——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
孙威——粮油分析师
中储粮进军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并且目标定位为市场前三名,将会给市场带来哪些影响?目标能否实现?
李国祥:中储粮的实力是非常明显的,在中国粮食领域,和中粮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向食用油领域进军,必然是经过了缜密调查的,优势很明显。
孙威:中储粮小包装品牌上市,这只是一个开始,暂时不会对目前市场造成大的冲击和挑战。但是,中储粮的体量和实力明显,一期是20万吨产量,随天津、河北等其他加工厂开工,产量会得到快速提升,计划是到70万吨。我国食用油年产销量大概2700万吨,小包装食用油的量约600万-700万吨,70万吨就达到10%份额,当然是前三。既然制定了这样的目标,必然要想办法实现。
赵占波:中储粮正式进军小包装食用油市场,有望打破中粮与谈益海嘉里等大油商在该领域的垄断。中储粮试图以直接参与市场的方式调控食用油价格,既可以实现经营利润,也对消费者提供新选项,当然价格是个很重要的原因,总体上中储粮进入这个领域是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的。
近几年,随着进口大豆的冲击,国产大豆出现危机,中储粮进军食用油会不会挽救国产大豆?
李国祥:这也是一种探索,国内大豆生产面临着很大压力,进口大豆价格低,榨油企业选择进口大豆有利可图,但是这样必然损害国内农民利益。中储粮实行托市收购,托市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这也是目前在没有找到突破点,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突破困境的一种尝试。
孙威:这个很难说,据我所知,目前中储粮的食用油使用的还不是国产大豆,只有使用国产大豆才能真正的扶持大豆生产。在这一块,中储粮也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不能要求它违背市场规律,选择价格高的原料。另一方面,国产非转基因大豆更适用相对高端产品,而中储粮金鼎品牌并不属于高端。
赵占波:国产大豆产业已经严重受到进口大豆的冲击,国家也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目前来看从榨油角度,国产大豆不具有优势,但保护国产大豆可以换个角度出发,比如加强非转基因宣传,进一步发展食品消费方面的需求,扩大国产大豆的需求,提高附加值,进而提高大豆的价格。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中储粮介入市场竞争,会不会违背了企业的性质与宗旨?
李国祥:中储粮总公司有着明确的定位,执行政策性行为与市场化经营应该分开实施,收储政策是主业,食用油方向拓展之后属于市场化行为,而不是政策执行行为。国家收购任务保证前提下,实现企业功能的拓展是完全可以的,但是二者一定要有明确的界限。经营行为要市场化运作,不能利用政策补贴的机遇。明确此举,有助于促进竞争和市场的分化,改善市场结构,促进粮食安全。如果分不清楚的话则可能扰乱市场。
孙威: 与一般市场主体的行为正好相反,中储粮的功能本来是对市场进行逆向调节以求稳定市场价格,这与市场化经营并不矛盾。当然,进军最终消费市场,这与中储粮本身的基础性作用难免存在干扰和分歧,如何分配精力,会不会影响基础业务,抑或造成市场竞争的不公平都可以讨论。
赵占波:要成为突破跨国粮商直接掌握资源和供应链重围的主力军,必须掌控一批有规模、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粮油加工企业,必须扶持和培育一批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影响力大的粮油品牌。通过为广大民众提供放心粮、安全粮,承担央企的社会责任,随着总公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特别是向粮油加工环节延伸,逐步参与终端产品市场竞争,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
在食用油市场之外,中储粮也开始进军大米加工等行业,如何看待这一动作?
李国祥:无论是大米还是食用油,都是与中储粮的主要业务紧密联系,进入这一领域优势同样存在。
孙威:当前不只是中储粮,中粮、益海嘉里等都已经进入了大米领域,前段时间199元一斤的五常大米,其实就是市场混乱的结果。中储粮也有非常优质的大米资源,但是因为品牌问题根本没法实现高价,品牌的价值是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
赵占波:作为中储粮来说,执行政策性收购的话,保值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难实现增值,因此进入加工领域也是顺理成章的。我国大米、面粉加工产业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较低,本身具有微利和完全市场竞争特性,市场上尚未形成具有较大市场占有率的企业或品牌。大米作为中国60.0%以上人口的主食,年口粮消费在1.5亿吨左右,但市场销售仍以散装米为主,小包装品牌销售量不到市场销售总量的2.0%。大米品牌不优、竞争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化集群优势不能明显发挥的问题存在,也为企业进入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