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5:57
两难
之前,魏立华一定反复问过自己,这是不是最好的选择。
在他的时代,君乐宝人已经有很多傲人的业绩。
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君乐宝在全国的酸奶市场份额一度超过伊利。即使是在那个被三聚氰胺阴云笼罩的中秋节之夜,魏立华都用“我们已经超越伊利,位居行业前三甲,成为中国酸奶的领导品牌”这样的字眼,来鼓舞员工、合作伙伴、经销商。
其首创的红枣酸牛奶,单品一年销售额4.6亿元,占君乐宝全年销售的42%。君乐宝人私底下将自己的红枣酸奶,比作饮料中的红罐“王老吉”。
依靠企业家的个人智慧,倚重差异化的错位竞争策略,究竟能支撑君乐宝这样的“小块头”走多久?被这个问题困扰过的不仅仅是魏立华。
在今年9月,伊利投资5亿元,在张北投建河北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基地。10月,新西兰恒天然投资2亿元的牧场项目落户玉田……君乐宝的大本营,国内优质奶源带之一的河北,已变成乳业巨头的跑马场。
最让魏立华担忧的事,已经发生在另一家区域性乳企身上。
今年7月,伊利、蒙牛投资数亿元的液态奶新工厂先后在宁夏的吴忠、银川开工建设。宁夏,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夏进乳业最后的避风港。有宁夏当地乳业人士曾向本报透露,今年年初,有风投和企业找夏进的大股东谈收购,因为叫价太高,而未果。
熟悉蒙伊的人士说,一旦蒙牛、伊利的基地明年下半年正式投产,夏进在当地的工厂将很有可能 “无米下锅”。
夏进的遭遇是魏立华最不愿看到的。在君乐宝身上,他用15年的时间,尽其所能从零做到现在的年销售收入12.6亿元;而如果收归蒙牛麾下,君乐宝只需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可能将现在的业绩至少翻一番,五年后做到30亿到40亿,从区域品牌跃升为全国品牌。
前述君乐宝人士直截了当地说,把控股权卖给蒙牛,股东套现获利,君乐宝背靠蒙牛乃至中粮集团的“大树”得以走向全国,蒙牛的低温产品板块迅速做大,这是个多赢的选择。
实际上,小企业的创新并不能维系企业的发展。比如红枣酸牛奶被发现是一个巨大的细分市场之后,君乐宝的红枣酸牛奶就被蒙牛、伊利、光明、三元争相效仿。同样的,经过一些公司拓展,当老酸奶这种品种被证明是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之后,这些巨头们又开始集体“卖老”。
通过创新来实现在乳业的增长,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死胡同。就像在互联网创业领域经常被提的问题——如果腾讯来了,你怎么办——一样,乳业也在慢慢地朝向这个过程演化。蒙牛或者伊利来了,你怎么办。兵戎相见还是干脆靠上这棵大树?
斩首行动
三聚氰胺事件后,一些地方性乳企异常活跃,一度让人错觉,区域性乳企的春天来了:比如完达山、飞鹤、摇篮等,其广告在央视黄金时段频繁露脸,平时很小众的奶粉品牌在局部地区的超市内货架段暴增……
与这个设想相反,危机并没有改变乳业座次和基本格局。有人戏谑地说,犹如打麻将停了一下电,虽有人乘机换了几张牌,但输赢的结局无法改变。
当国内四家上市乳企的2009年年报,在今年4月全部揭晓时,答案已经很明显。与2008年几乎全线亏损的惨淡情景相比,2009年乳业已恢复至快车道。四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幅从7%至68%不等,除三元食品(600429.SH)业绩受累并购三鹿核心资产有亏损外,伊利股份(600887.SH)、蒙牛乳业(02319.HK)、光明乳业(600597.SH)三大乳企均扭亏为盈。
蒙牛、伊利的盈利状况,甚至好于三聚氰胺事件之前的2007年,双雄格局被进一步凸显。2009年7月中粮集团入主蒙牛,更是让蒙牛在这场较量中增加了筹码。
有消息人士透露,近一年以来,蒙牛乳业高层在投资者说明会上经常会被质询,手中拥有大量现金的蒙牛,为何不能找到让股东有更多收益的机会。
查看蒙牛乳业一年多来的财报不难发现,在中粮入主之前,即2009年上半年,蒙牛乳业的净现金(现金及银行存款扣除银行贷款总额)为28.7亿元;中粮入主之后的2009年年底,净现金约为54.8亿元;到2010年年中时,净现金额已有约60亿元。
宣布并购君乐宝后,蒙牛集团总裁杨文俊并不讳言,只要有机会,蒙牛还会继续并购。对于并购对象,杨文俊开出的条件之一,是与蒙牛能够在区域上形成协同效应。熟悉蒙牛的人士透露,并购将成为蒙牛今后甩开对手的主要手段之一。
蒙牛并购君乐宝,已经被业内视为全国性乳企整合区域性乳企的开始。
有“大炮”之称的乳业人士王丁棉很有些偏激地说,像君乐宝这样的年业绩已做到10亿的中型企业,刚发展起来就被大企业并购吃掉,这是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斩首行动,终极目标是导向寡头垄断。
而理智一些的业内人士则不无感慨地说,未来乳业间的兼并重组会加快,地方品牌的收购方,无非就是双寡头和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