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食品行业 > 正文

中盐总公司负债扩张 千亿元央企依赖食盐专营

2012/5/1 15:58

低成本扩张的秘密

2000年以来,食盐产能供大于求,食盐计划对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而言就是“利润之源”。

据一位盐业人士称,作为行业管理者的中盐总公司,以其手握的食盐计划调拨权,在使部分制盐企业成为其下属企业后,一方面将下属盐业公司的食盐计划进行体内循环,另一方面使下属制盐企业获得食盐计划的稳定份额。例如在不产食盐的上海,超市里的加碘食盐,来自千里之外的中盐宏博(集团)有限公司。

这种指导思想至今犹存。中盐总公司总经理助理、企业发展部部长胡红江在2010年初撰文,要求中盐下属企业不断加大食盐内部采购量,实现中盐企业优势互补。

上述盐业人士还称,中盐总公司设法将国家碘盐基金转为公司资本金,并以此与多省市盐业公司建立资产纽带关系——若地方盐业公司并入后,其拖欠碘盐基金的债务则转为股权,不用再缴碘盐基金的欠款。

1996年,政府为落实全国碘盐项目配套资金,向各级盐业公司按计划销盐量每吨25元征收,建立了国家碘盐基金,具体由省级盐业公司统一上缴。

因2000年中国实现了碘缺乏病的承诺目标,国家碘盐基金于2001年1月到期。但在中盐总公司的努力下,碘盐基金延长征收至2004年。

2001年11月,财政部出台了新的《国家碘盐基金征收食用管理办法》,明确将13亿余元的经营性碘盐项目投资,作为中盐总公司的国家资本金投入。

上述种种,使得中盐总公司的高负债扩张模式得以持续。2006年,中盐总公司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国家审计署要求,将待清理盐业发展基金和碘盐基金13.39亿元转增资本公积,当年的资产负债率即由2005年的68.38%回落至61.53%。

第二轮扩张:避免被重组

2003年的部委机构改革,搁置了“政企分开”的争议。但作为当时198家央企之一的中盐总公司,“做大”成为其更为迫切的需求。其背后蕴含着的则是央企调整重组的压力。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挂牌,原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任该委首任主任。该委作为央企的主管部门和“出资人”,成立之初便宣布启动央企调整重组工作,提出要培育和发展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在国资委要求众央企编制10-15年远景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中盐总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在2004年提出第二轮扩张战略:“两步走”发展目标,即要通过两个3至5年把中盐总公司建设成为世界级盐业企业,做大食盐专营、制盐生产和盐化工三大业务。

第一,食盐专营业务战略目标是:第一步达到食盐产量260万吨,销量160万吨,在全国食盐市场占有率21%,覆盖人口超3亿;第二步达到食盐产量350万吨,占全国食盐总消费量一半左右,销量250万吨,食盐市场占有率1/3,覆盖人口4亿以上。

第二,制盐生产方面:第一步达到盐产量超过10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20%,进入世界前五位;第二步盐产量超过1500万吨,达到世界最大规模。

第三,随着化工工业的发展,盐更多用于工业用途。依托丰富的盐矿资源优势,中盐总公司在2004年开始进入下游盐化工行业。因进入从未涉足的盐化工行业,第一步计划起好步,第二步计划产量总吨位突破200万吨,成为国内主要化工企业。

2009年底,恰好经过两个为期三年的央企负责人考核期,中盐总公司则提前完成了“两步走”,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发展目标。2003年底至 2009年底6年间,其总资产规模从37亿元增至310亿元,增长7倍多;营业收入从29亿元发展到158亿元,增长了4.4倍;盐产能从296万吨增至 1058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盐业企业之一;盐化工业务从无到有,产能总吨位达到400万吨,跻身中国基础化工行业前十。

上述6年间,2005年是中盐总公司总资产规模增速最高的一年,达到了85.41%,“主要经济指标已提前完成再造一个中盐的目标。”

即便如此,中盐总公司负责人在2006年初总公司工作会议上,还是更多表达了对公司命运的担忧,“去年(2005年),有9组18家中央企业联合重组,中央企业减少到169家……我们的资产规模还不大,离国资委的要求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还有差距,目前不并,不代表以后不并。不发展就会被吃掉,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