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5:58
盐业体制改革
2006年,中盐总公司遇到了“政企分开”之后的又一个坎——盐业体制改革。当时,该项改革已纳入国家“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议事日程,国家发改委研究部门和国家审计署的内部报告,均批评了中盐总公司政企不分现象。
2006年7月,经过一系列实证调研,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完成了《我国盐业体制改革研究》的报告。
报告称,当时中国食盐生产能力约1700万吨,而每年的计划指标仅为700万-800万吨,食盐产能明显供大于求。但是,目前的食盐计划管理体制,没有完全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报告建议,为了防止盐业公司利用计划编制权,不合理扩张形成市场垄断格局,应尽早调整计划编制单位。同时,应逐步剥离仍由中盐总公司履行的各项行政职能,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
国家审计署在2006年初也将中国盐业系统纳入专项审计调查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当年11月完成的“关于我国食盐专营体制的审计调查报告”中,国家审计署称,对盐生产企业而言,食盐计划就是利润,而盐业公司作为行政权力的代行者,在编制年度计划时难以保证其公正性。如2004、2005年中盐总公司利用协调生产和销售计划的权力,在编制计划时预留4万吨,分配给本公司投资的生产企业。
与国家发改委研究部门的意见一样,审计署在改革建议中第一条便提到,实行政企分开、盐业生产和商业分开,强化盐行业监管力度。具体是盐业公司不再行使盐行业行政管理职能。
但上述两份报告的建议,均因种种原因没有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纳。
“在国家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没有出台之前,努力通过市场化运作推进行业联合,争取更多的盐业公司加入中盐。”中盐总公司在《2007年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年鉴》中如是说。
利润依赖食盐专营
在中盐总公司三大主营业务中,食盐专营是其明星业务,收入和利润近年来双双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食盐零售价格连年上涨。各地食盐批发价格近年来保持了上升态势。2005年-2008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食盐平均价格分别为2.06元/公斤、2.24元/公斤、2.36元/公斤、2.38元/公斤,2009年基本维持在2.4-3元/公斤。
中盐总公司明显受益于食盐价格上涨。
在2003年至2009年的规模扩张战略中,中盐总公司食盐专营板块的利润,超额完成前述翻两番目标。其中2009年,食盐专营板块实现利润4.32亿元,是2003年利润的8倍;主营收入实现43亿元,比2003年增长2.5倍;资产超过40亿元,比2003年增长近4倍。
在食盐市场规模上,截至2009年末,中盐总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食盐定点生产和批发企业集团,拥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达20余家,具有全国覆盖面最广的销售网络,达到16个省市自治区,主要的产销区包括北京、上海、河南等全国超过1/3的省市自治区,覆盖国土面积的36%。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盐总公司在制盐板块方面,因工业盐市场供大于求、竞争激烈,2004年至2006年价格持续下降,导致毛利率水平下降;在盐化工板块,因全国产能增长过快、供大于求,部分盐化工产品价格一直保持低位。
2004年之前,中盐总公司从未涉足盐化工行业,但该业务收入从2005年的3.6亿元猛增至2009年的55亿元;占公司主营收入比重从不到10%增至2009年的42.5%;但毛利率水平因行业产能过剩而不断回落,由2005年的42.74%下滑至2009年的10.81%。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前三季度,中盐总公司净利润降至0.36亿元。这意味着,其食盐业务在盈利的同时,还在弥补其他亏损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