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23 22:19
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8.25,-0.04,-0.48%)实现收入64.6亿元,是伊利股份(19.77,-0.20,-1.00%)的29%,蒙牛乳业的35%
理财周报见习记者 蔡俊/上海报道
在大家谈论食品安全危机的时候,鲜有人注意这10年间乳制品业在资本市场悄然发生的变化。
2002年,光明乳业(600597.SH)上市,这是继伊利股份1996年上市之后,国内乳制品业的又一个巨头登陆资本市场。两年后,后起的蒙牛乳业(微博)也踏入资本圈,并选择在香港上市,由此,三足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
这场三巨头的较量起初不分伯仲。到2004年,伊利、蒙牛、光明的市值分别为23.8亿、82.1亿、75亿。
然而,8年过去,三巨头的局面如今已变成双雄之争。伊利和蒙牛市值分别达322亿、416亿,而光明仅88.6亿元。
就在不久前,光明刚完成定增,这家与我国乳业黄金期失之交臂的公司,为何在10年间没落,它再次向资本市场伸手,与其崛起的战略有何关联?
10年由盛而衰
“光明的成败皆在前董事长王佳芬手上,她苦心经营光明10多年,把企业做上市,但之后公司的产品结构滞后市场,当伊利和蒙牛都在常温奶上发力时,光明还依靠低温奶,被对手轻易地赶超乃至落后挨打就不足为奇了”。一位接近光明乳业的人士告诉记者。
分水岭在2003年,在此之前,乳制品市场最主流的产品还是低温奶。
一名深圳的食品分析师向记者表示,“低温奶的营养很好,价格比较高,保存条件也比较严格,自然更适合大中型城市的居民消费”。
光从这点看,光明占尽优势。由于华东的大中型城市集中度较高,因此地处上海的光明自然有着地理优势,而且王佳芬自1992年进入光明以来,一直在深耕完善华东地区的冷链系统和奶源建设,于是,华东区的肥水流入光明这块自家田也就水到渠成。
就在光明上市的2002年,光明站在了国内乳制品业的最高峰。企业的收入连续4年超过伊利,而当时的蒙牛,还在为上市未雨绸缪。
然而,一年之后,形势急转直下。
伊利率先推广常温奶,蒙牛紧随其后。这种产品携带方便、保存条件较低,价格更低廉,广袤的农村市场也因此一下子向伊利和蒙牛敞开大门。
也就从那时起,伊利通过批量生产常温奶,年收入首次超过光明,此后一骑绝尘,而效仿伊利的蒙牛也后来居上,光明从天堂跌落到谷底。
“光明不是没有机会,如果当时果断改变产品结构,现在的局面就很难说了”,前述接近光明的人士叹息道,“2005年常温奶在城市和农村风靡时,王佳芬拒绝和利乐包装合作常温奶,现在看来,这是个败招”。
后来的故事众所皆知。光明继续增长乏力,甚至在2008年净利润出现过2.86亿元的亏损,王佳芬也在2007年和2008年卸任总经理和董事长的职务。
后王佳芬时代的被动挨打
后王佳芬时代的光明乳业,公司调整了产品结构。2007年,低温奶的冷链系统在东部沿海地区布局完成,自此之后未有建设,同时,公司加进推出“优+”系列的常温奶对抗伊利的金典和蒙牛的特仑苏,到去年为止,常温奶已占主营收入的近40%,低温奶为17%。
“常温奶虽然门槛不高,但单一品牌只要做到一定规模,其他牌子要进来也很难有效益”。前述分析师表示。
的确,光明曾极力推出的优+常温奶,自上市起一直饱受伊利的金典和蒙牛的特仑苏压制。由于伊利和蒙牛的品牌早已深入人心,销售渠道也充分下沉到全国各地,错失良机的光明已难有所作为,产品常年处于微利状态。
就在去年,光明的“优+”曾有过提价,但敏感的市场立即让这款产品销售量下跌。王佳芬掌舵时的光明深耕华东区域,虽业绩斐然,但市场局限的束缚一直挥之不去,光明如今的区域收入为上海占1/3、上海以外的华东区1/3、其余各省市1/3,其中华南和华北去年处于亏损状态。伊利渗透全国策略更为有效,大本营华北占31.9%、华南26.76%、华东华中等区域40.88%。
面对常年的被动挨打,迫使光明乳业终于走上一条激进的道路。
押注疾进中的莫斯利安
去年年末,发展已有几年的光明常温奶依旧摆脱不了亏损的阴霾,2011年总计利润亏损8690万元。然而,到了今年,颓势似乎有了转机。
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收入64.6亿元,同比上涨16.49%,净利润实现9668万元,同比上涨31.89%。规模虽比不上212亿元收入的伊利股份,但在伊利和蒙牛都出现业绩同比衰退的迹象,光明的逆势反弹惹人关注。
机构对此都普遍认为,这是光明从去年起主打的常温酸奶莫斯利安开始释放规模效应。
“莫斯利安是国内不多见的常温酸奶,光明现在有点效仿当年的特仑苏,想通过规模化生产占领市场,确定品牌的核心地位。不过,伊利和蒙牛要想这种产品也不是特困难,好在光明有个杀手锏”。前述分析师说道。
所谓的“杀手锏”,就是光明独占莫斯利安的品牌。莫斯利安是位于保加利亚的一个村庄,据称由当地特殊菌种制成的酸奶可延年益寿。光明与保加利亚长寿村签订协议,独家在国内拥有相当长时间的品牌使用权。
“要实现这点,莫斯利安就要做到20亿规模,现在光明正加紧建设生产线,得赶在使用权到期前规模化地投向市场”。
根据半年报,莫斯利安在德州的8条生产线已相继投产,南京的生产线也实现63%的进度,唯一令人担忧的,是上海的生产线能否按时竣工。
这家计划明年投产的马桥工厂进度只有14%。光明在上海原有的3家工厂都将搬迁于此,公司现在一边搬迁一边生产。产能集中后,马桥将日产1000吨酸奶、600吨巴氏奶、400吨常温奶,光明扶持莫斯利安的意图明显不过。
然而,高密度的建设导致光明的负债不断攀升。今年上半年,光明的负债率为63.63%,流动负债40.2亿元。马桥项目企业已先行投入4.97亿元,但据计划,工厂尚有14.2亿元资金缺口,占总资产近20%。高企的负债、不断攀升的成本,以及火烧眉毛的项目缺口,光明的资金链已到饥渴难耐境地。
不得已,光明求助资本市场,它通过定增方式向8家机构募集到14.2亿元,并已置换到先前的投入资金,暂时解了燃眉之急。
不过,“且不论莫斯利安能否确立市场的核心地位,常温酸奶的规模能否和特仑苏等牛奶相提并论还是个问题,毕竟喝酸奶不比牛奶的人多。”前述人士告诉记者。
原文地址: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20924/0516132158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