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食品行业 > 正文

大蒜市场价格战:2013滞销或比暴涨暴跌更可怕

2013/4/23 22:17

■蒜市调查 蒜农有退意没退路

对蒜农来说,2012年的回忆充满了不甘。很多人到现在也不太明白,为什么明明是涨价之年,自己却还是赚不到钱。

河南蒜农姜有明几天前刚把手头的蒜一股脑卖给了蒜商,对他来说,今年的行情实在难以读懂。“感觉价格挺高,但是不实在,高得很虚。而且市场上的价格没有反映到我们这儿,即使是蒜价最高的时候,经销商从我们这儿收蒜仍然是压价收的。”

在姜有明看来,大蒜市场上谁都可以赚钱,唯独蒜农是听人摆布的,不但赚不到钱,还得承担亏损。“蒜价涨的时候,经销商低价收蒜;蒜价低的时候,经销商的收购价比成本价还低。你别看市场上大蒜卖得贵就觉得种蒜的赚了钱,种蒜的和市场中间还隔着道墙呢!”

而对于这种现状,姜有明也表示没什么办法。“想我们这么干,每年都提心吊胆的,有口饭吃就不错了,谁会想那么多?其实我们种蒜的根本不关心什么炒作之类的,那些离我们太远。我们只要每年种蒜别亏本就行,再能赚点就太好了!”

像很多同行一样,金乡蒜农梁广义从2011年起就已经萌生退意,想要离开大蒜市场。“去年的行情你也知道,太伤人了。当时我地里的大蒜全都砸在手里,当时真的心灰意冷,不想再干了,感觉种蒜实在是吃力不讨好。”

话虽这么说,梁广义今年还是种了大蒜,结果又被行情折腾了一年。“还好今年至少没亏,两年忙下来也就将将打平吧。折腾来折腾去,钱还是那点钱,没赚也没赔。”梁广义苦笑道。

梁广义坦言,尽管对蒜市没了信心,但很多蒜农实际上没有退路。“种蒜种了十几年,哪儿那么容易改种别的?周围十里八乡都是种蒜的,常来的商家也都是收蒜的,更何况种别的也不保赚啊,只能忍着吧!”

蒜商有生意没市场

“不好做?简直太难做了!”说起今年的大蒜市场,在山东和北京一线从事买卖的蒜商刘裕信手剥着刚从车上卸下来的大蒜,话语间有不少怨气,“我知道种蒜的都觉得我们把钱赚走了,但我们也有我们的难处啊。做买卖又不是为人民服务,谁不是为了有口饭吃呢?”

在刘裕看来,市场的低迷是今年蒜市的最大问题。“大蒜高价的时候有,但稍微贵一点销量就一落千丈,这在往年是没有的。要不是市场实在不给力,今年本来是赚钱的好年头。”刘裕告诉记者,由于顾虑到市场需求,蒜商在收蒜时只能尽量压价,伤害了蒜农也是“没有办法”。

被蒜农指责把钱都赚走,刘裕觉得自己“躺着都中枪”。“其实我们也是薄利,市场价之所以高,并不是高在我们这儿。我们往下还有好几级经销商、分销商。”刘裕手指开着面包车来收蒜的客户说,“要是我们就能把蒜卖到市场价,他们的买卖还做不做了?”

“其实我们卖蒜的和种蒜的都一样,都是赌运气而已。”金乡蒜商王鹏手下有冷库,可以存蒜,比起一般蒜商要“高端”一些,但要赚钱还是得靠运气。“都说看明白市场就能赚钱,但从天气到人心,总有你看不明白的。我们能存蒜,相比之下灵活性就更强一些,胜面也就大一些,但归根结底,运气还是很重要。”

2012年,王鹏的运气还不错。现在他的冷库里已经装满了收上来的新蒜,这些就是他的筹码。“明年就靠这些去‘赌’了,不过输赢还真不好说。”王鹏笑称。

王鹏对明年的蒜市并不看好,用他的话说,市场的心理价位就是大蒜价格的“天花板”,现在这个“天花板”正变得越来越低,生意就只能越来越难做。“种蒜的、卖蒜的终归都是赌徒,只有市场才是唯一的庄家。现在庄家都不想玩了,谁还能赢?”

■专家观点 建立收储基金平抑价格

山东农业大学蔬菜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刘世琦研究大蒜市场多年,他认为,作为重要的农作物品种,大蒜远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国家对大蒜产业的重视程度还未及粮油产业,而我国大蒜的常年种植面积达1000万亩,每年有4万到6万吨出口量,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农产品,对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是有贡献的。”

刘世琦将今年的蒜市迷局归因于天气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但称蒜农和蒜商的囤货、惜售是情有可原的。“低买高卖是商业规律,无可厚非,但政府应该从中起到调节作用,通过建立收储基金等方式帮助市场调节价格,促进大蒜产业的均衡发展。”

对于“蒜你狠”的说法,刘教授则认为有些“不负责任”。“这种评论没有考虑到蒜农的疾苦,种蒜的成本和去年蒜农的亏损,是不恰当的,大蒜价格有所上涨是正常的,将蒜价波动归咎于炒作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大蒜产业链过短是软肋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倪元颖则认为,大蒜市场的现状部分原因在于目前国内大蒜加工产业链过于简单,多以鲜蒜销售为主,深加工产品非常少,因此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经济效益也相对较低。

“目前我国大蒜的主要消费渠道是国内直接鲜食以及保鲜出口,相比之下经济效益很低。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值与自然产值的比例通常在3比1左右,美国甚至能达到3.7比1,而我国还不到0.5比1。而且这样的消费模式受产销失衡影响很大,而且在市场需求降低时会非常乏力。”

倪元颖表示,大蒜产业想要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深加工,依靠品牌价值。这样一来,一方面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缓和我国大蒜产销失衡的矛盾,避免“蒜你狠”、“蒜你贱”的频繁出现。

■记者手记 始于天灾兴于人祸

多年以来,无论是暴涨还是暴跌,大蒜市场上都没有真正的赢家。今天赚到钱的,明天难免亏得更多。面对频繁波动的大蒜价格,无论是生产者、商家还是消费者,都难免觉得自己吃了亏,难免有些怨天尤人。

那么,大蒜价格的波动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呢?

天灾,也就是自然因素。大蒜本身有大小年的生长规律,每年的产量会有所波动,一年丰收一年歉收,这是自然因素;气候的温暖或者寒冷会影响大蒜的质量和产量,这也是自然因素。两者相加,就决定了大蒜当年的产量;而产量,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价格。

蒜价暴跌,往往从丰收开始;蒜价暴涨,往往以减产为开头。

2011年的例子就告诉我们,比起质量,产量才是决定农产品价格的真正命脉。是年,金乡等主产地大蒜全面丰收,而且质量极好,堪称少见。然而由于产量过剩,大蒜出现大规模滞销,市场全面崩盘,直到年底尚未恢复元气。

反观2012年“蒜你狠”的开始,也正是由于“大蒜减产30%”的传言。由此可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蒜市场的走势。如此看来,“天灾”不可谓不存在。

天灾难避,却可以通过人力来缓解。人力若不作为甚或推波助澜,那么便是“人祸”。

屡次蒜价波动,背后都不乏游资炒作的影子。即便不能影响大势,但其在市场中起到的作用也绝不能说是积极的;通过建立存储基金的方式来平抑价格,已经倡议多年,亦未见实施。这些作为或是不作为,无疑是为天灾推波助澜的“人祸”。

我们也许可以这么说:蒜价大幅波动,既是天灾,又是人祸;它始于天灾,兴于人祸。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2-08/17/c_123594770.htm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