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13 09:55
导语:昨日,蒙牛乳业公告称,公司将向达能定向增发相当于其总股本6.6%的股份,涉及资金约51.53亿港元。配售结束后,达能将持有蒙牛9.9%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蒙牛方面昨日表示,此次交易目的是为了向海外优秀企业学习,同时,所得款项将用以偿还公司之前的贷款及债务,以改善蒙牛的资本结构。
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则告诉记者,虽然双方合作意愿强烈,从此前达能与国内乳企数次合作来看,尚需时日磨合,并且也不一定能够顺利融合到一起。
此外,达能短时间内数次增持蒙牛,合作意愿强烈,陈连芳分析认为,去年下半年达能奶粉业务遭“肉毒杆菌事件”重挫,奶粉业务大幅下滑,因此,达能很可能希望借助发力低温产品“自救”,提振中国区业绩。
达能“自救”
达能此次以每股42.5港元的价格共计51.53亿港元认购蒙牛增发股份,较蒙牛前日收市价溢价15.3%。交易完成后,中粮仍是蒙牛第一大股东,中粮、达能、Arla Foods的持股比例分别为16.3%、9.9%、5.3%。
乳业专家宋亮向记者表示,此次达能增持蒙牛股票,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增持,深化与蒙牛合作,加快达能中国低温产品市场开发。去年与蒙牛合作后,达能低温酸奶销售情况明显好转;二是与蒙牛、中粮深化合作,为其奶粉重新发展赢得机会。
不过,由于此次增资距离去年5月份达能26亿元人民币入股蒙牛仅仅过去了数月时间,业内认为达能此举自救意图明显。
达能方面介绍,去年年底恒天然“乌龙事件”对达能业务造成严重损害,根据达能已经披露的去年三季度报告,由此造成的净销售额损失预计为3.5亿欧元;运营利润预计损失2.8亿欧元。不仅如此,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对达能旗下乳粉品牌声誉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陈连芳表示,去年年底的肉毒杆菌事件给达能的奶粉业务带来重创,旗下重要的奶粉品牌多美滋销售要恢复到事发前非常困难,这种情况下,亟待寻求其他业务的提升以阻止中国区业绩大幅下滑。此外,达能中国在奶粉之外的另一项主要业务酸奶业务逐渐式微,不仅关闭了生产工厂,部分产品也退市,亟待寻求合作伙伴提振该业务。因此,与蒙牛合作也就迫在眉睫。
合作成效待考
虽然不同于光明、伊利更多采取“走出去”的战略,蒙牛这些年更多采取“引进来”的战略。对此,宋亮表示,“走出去”更多是为了获取海外优质资源,引进来更多是为了把国外优秀基因引入改造自身;不管“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是为了加快国际化步伐,缩小与国外优秀企业的差距。
相比光明、伊利,蒙牛在奶源上布局较多,资源较为充足,但在技术以及品牌声誉上尚需加强,因此,蒙牛更多采取“引进来”战略。
不过,国内外企业合作并非易事,双方需要耐心的磨合,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够完全融合。
以达能为例,此前与光明乳业、娃哈哈和蒙牛均有合作,最终不甚理想。此次与蒙牛“复婚”,业内依旧有诸多担忧。不过,达能此次与蒙牛合作与以往数次合作也有不同之处,以前达能处于强势,与国内企业合作更多是想控制甚至控股对方,而此次与蒙牛合作,达能各方面业务均处在下滑阶段,亟待靠与国内企业合作来挽救颓势。
对于蒙牛,虽然与外企合作意愿也很强烈,但双方最终能否顺利融合尚存变数。此前,蒙牛引入战略投资者欧洲乳业巨头爱氏晨曦(Arla Foods),双方合作生产蒙牛阿拉奶粉至今在市场上并无太多影响力,市场份额极为有限。因此,两家能否顺利磨合仍存较大变数。
对于蒙牛最终意图,宋亮表示,蒙牛最终期望能够打造成一个中外乳业生产销售平台,虽然引入战略投资者能够迅速补齐短板,加快国际化步伐,但要打造出乳业平台则需要在市场份额以及品牌影响力等各方面在国内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并非易事,蒙牛仍有很长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