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16 14:01
近两年来,春笋上市量越来越大。除了市场收购,多余的春笋被农户加工成瓶装笋摆到网络上销售。其中在宁波有口皆碑的油焖笋,在网商的带动下成了全国各地网友喜爱的“下饭”美食。
但是,记者连日采访了解到,宁波产的大部分油焖笋来自小型的家庭作坊,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业内人士也呼吁,制定油焖笋行业规范,建立相关从业人员卫生制度,加强油焖笋产业发展安全保障。
春笋大量上市价格走低
清明过后是出笋最多的时节,这几天,在余姚市大隐镇芝林村的一处春笋收购点,每天前来卖笋的村民络绎不绝。
张浓芬是这家收购点的负责人之一,半个月前她就开始收购当地春笋,主要包括雷笋和毛笋。张浓芬从事毛笋收购已有近30年,每年她都会收购春笋200余吨,销往奉化的一些罐头食品厂。张浓芬告诉记者, “这几天的收购价已经降到了每公斤0.5元,每天大概能收购6、7吨左右。”
市蔬批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笋价比较便宜。最近笋的供应量很大,已经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每天的交易量也很大,大概有五六十吨。
瓶装油焖笋成网红产品
“油焖笋开始预订,山里人8小时土灶烤制出来的美味,采用金龙鱼、厨邦美味鲜酱油,绝不添加防腐剂,一箱6瓶120元江浙沪包邮。”最近,这类信息刷屏了宁波人的朋友圈。
“以前,农户为了把春笋的鲜美味道留存下来,将大量多余的春笋加工成瓶装烤笋。不过,这几年宁波油焖笋的产量更大了。不仅是宁波人最爱的下饭菜,也成了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消费者口中的网红时令产品。”奉化溪口的微商周安娜告诉记者,“每年烤笋的时间也就半个月左右,但是笋加工的作坊以及产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一般普通的家庭10多天可以加工出1万多瓶油焖笋,有的作坊甚至半个月就能加工出30多万瓶。”
九成多出自家庭小作坊
记者连日走访奉化、鄞州、余姚等地发现,宁波地区不少油焖笋、羊尾笋等笋加工产品均为小作坊制作,以农户土灶制作为主并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销售,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
去年,奉化区市场监管局曾对该区笋加工作坊进行过调研排摸。目前该区了解到的油焖笋加工农户已超过了500户,但他们生产的笋制品没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因此上不了超市的货架和网店的页面,大都在朋友圈里进行销售。
据业内人士不完全统计,仅奉化区每年加工油焖笋系列加工产品就达到了1500多万瓶。与正规企业相比,这些小作坊成本转低、好调头,但它们的加工生产技术不统一、不规范,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期待打造出一个新兴产业
宁波共有竹山林面积100多万亩,奉化、余姚、鄞州、宁海是重点产区,年产竹笋17.16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虽然网红油焖笋给笋加工产业带来了新气象,但实际上销售渠道依旧流通不畅,一般由农户自行销售。分散型的民间加工生产技术不统一,不规范,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由于未取得产品相关认证,笋制产品进不了超市和网店销售,严重制约了产品流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对此,奉化区林特总站首席竹笋推广专家陈志平认为,本地传统制作工艺生产的笋干和油焖笋系列产品已不仅仅是宁波特产,而是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已有企业结合本地实际,瞄准市场需求空间,大力发展油焖笋加工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对于整个笋加工产业发展来说,亟需相关部门改善这尴尬的局面。
据了解,今年奉化区有两条“竹笋烘干”和“油焖笋系列产品加工”生产流水线在溪口镇公棠村首次建成,预计一天就可以生产四五千瓶油焖笋,一年下来预计可加工鲜笋90余万公斤,为当地笋农每年增收200万元以上。
来源: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