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消费者视野 > 正文

迟菜心的“涨价”路 最后一米 价翻一倍

2012/5/1 16:37

凄风苦雨中,菜农天不亮就要起床收割;再在小贩的不断压价中,无奈地看着一捆捆菜被廉价运走……我们在菜市场买一斤迟菜心要花上4到5元钱,落到菜农手里的仅有1/3。

究竟菜价是从哪里涨起来的?谁是最大的获利者?本报记者凌晨摸黑随菜农入菜地,一路跟踪迟菜心上市前后的每一个环节,为您解构涨价背后的秘密。

据了解,这轮菜价上涨获益最多的是蔬菜流通商。菜农由于缺乏市场信息,部分品种与市场衔接不畅,时常出现丰产不丰收及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的过剩。当蔬菜价格涨到高位时,很多菜农并没有蔬菜可供销售,无法获得高菜价带来的利益。

目前,中国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90%左右都要通过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这些市场基本上由企业投资并经营,为了收回投资并获得利润,只能采取收取高额进场费、摊位费、交易费等办法,这是导致菜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据《中华工商时报》

菜农:心忧菜贱愿天寒

凌晨3时,2摄氏度左右,还飘着丝丝小雨,增城小楼镇腊圃村的菜地里,村民赖叔和老婆已将小面包车停在田埂上,取出扁担和长长的镰刀,准备收割去年入冬以来的最后一批迟菜心。记者穿着棉衣不停地哆嗦,而赖叔只穿了一件齐脖子的毛衣和雨衣,头上戴着灯罩,双手冻得通红,在地里寻找最好的菜心,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一条长长的白雾飘散开来。

记者问他冷不冷,赖叔笑了,“我怎么会不冷,但越冷我越开心,一年到头就是现在这时候的菜价最好了,看还能不能收上个3000斤。”村里人均分地并不多,今年赖叔从村里竞得10亩地,种完水稻后,在重阳节后开始分批种上迟菜心,“一年算下来,亩产菜心约4000 斤,产量不低,但收入并不高,种菜心也是‘靠天吃饭’, 去年冷得迟,10月底迟菜心上市时价格只有0.2~0.3元/斤,因为温度高,很多菜心还没有长高长粗就已经开花了。”赖叔说,从上月中旬开始,温度下降,菜价也有上升,最高卖过2元一斤的批发价,现在1.5元一斤已经不错了。

一亩地只赚2000元左右

1米高的迟菜心要再砍去外面包裹的粗叶和前后两头的根茎。“地里收上来的菜心基本上是3斤要减去2斤,没办法,要不收货的老板不要。”

赖叔扳着手指告诉记者,从去年10月底开始卖最早一批迟菜心,算下来,今年平均每亩收入3000~4000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迟菜心需要投入人工费700元、租金200元、肥料300元、种子200元,一亩菜心成本要1400元,“这10亩地几乎都靠我们两公婆打理,只有播种时请3个小工。”

赖叔的儿子已经在惠州读大学,每月生活费700元,一学期学费4000元,两口子会像打“工资”一样,每月准时打到儿子的银行卡上。赖叔是退伍军人,每月有补助。赖叔说,只要身体好,这样的生活他也很满足了。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
Baidu
map